
以文学之笔,写临床之事,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
“对应循证医学规范书写之临床病历,鼓励从医人员撰写行医体验。”
在日前上海健康医学院举办的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2021年年会上,上海市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科唐跃中主任希望患者家属也能参与平行病历,让被服务对象成为叙事医学的直接参与者,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目前,大多数医生书写的格式化病历是对病症不带感情的客观描述。而平行病历不同,虽然起因也是从病说起,但这个病被赋予了感觉,有了精神,产生了生命。故事的主人翁是病人,写故事的作者是医生。在平行病历的讲述中,病人不安的心放下了,医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医生的爱心被鼓动起来了,可以使医生更好地站在病人的立场说话。
他觉得平行病历作为叙事医学载体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理念。他和团队撰写的“平行病历在安宁疗护团队化服务中的应用”的论文在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2021年年会征文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年会上还颁发了“平行病历和叙事医学故事获奖名单”,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叙事医学故事“我想回去看病”获得了“医护组”一等奖。
这份由游凌昕医生撰写的“平行病历”,展现了医患间的沟通交流。
“一系列生化常规指标检查结果如雨点般出来,她的CA-125值达到了500多,远远超过正常值,可是随后的检查包括腹部、妇科超声均未见异常,连PPD试验也是阴性。为了查明原因,我建议她做胸腔镜,她一听就害怕了。于是决定先做无创性的检查,上下腹部CT。”
“这个,要多少钱……?”“大概1000多吧。”“那这个一定要做吗?我可以回去看病吗?我在这没有医保。”“你们的公司没有给你们交社保吗?那你有异地医保能报销吗?”“没有,只有老家能报。我想还是回去看病算了。”她叹了口气。
数千字的“平行病历”书写了一位来沪打工妇女对“检查多”“看病贵”的焦虑。最终检查结果的乐观以及医生与病人有效的沟通,打消了病人的顾虑。
但在现实的看病问诊过程中,大多数病人面对医生主诉病史,通常都会在45秒钟之后主动结束对话,怕医生觉得烦。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叙事医学专委会现主委张燕华认为医患是战友,共同面对的是疾病。她鼓励从医者能用叙事能力来实践医学的人文关怀,聆听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病人的声音。关注、倾听、共情、走向医患共同决策。
在这场题为“回顾百年红色医学教育,赋写新时代叙事医学篇章”马克思主义与健康伦理主题活动上,南方医科大学杨晓霖教授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做了题为《健康叙事伦理与叙事赋能》的报告,结合叙事能力的形成及其意义给予了实践意义上的阐述。
上海健康医学院彭骏馆长做了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医学教育》的报告,强调了这一课题在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